2012年2月26日星期日

每一个放掉的你的脸

前天在围脖上又看见有大V对司马南冷嘲热讽,而引用的内容是司马南以南方周末在方韩之争里的立场而认为"孰不知那个仗义执言、温暖人心、启蒙社会的《南方周末》早就死了,代之以“右派幼稚病”发作的南方周末,代之以拿着“普世价值”敲打中国的南方周末,代之以明火执仗诋毁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南方周末,代之以将犯罪嫌疑人杨佳塑造成反体制英雄,唯恐天下不乱的南方周末......" 这种一看就倾向性严重,拿方韩之争说杨佳案的言论当然是冷嘲热讽一下也无妨,然而对我来说,这帖的信息量主要在于:怎么方韩这事儿还没完呢??!!!

——————关于方韩这事的个人看法的分割线——————

顺着司马南的言论去翻南方的原文来看了一下(这里),然后又顺着这篇的评论翻到了文汇报的一篇(这里),两篇确实都不是什么中立的玩意,南方那篇明显是挺韩的软文,文汇那篇明显是上纲上线的倒韩书……不过二者对比阅读的话南方的更让我觉得磊落一些,起码人家就是用一方视角走的叙事路线,完全就没有想要标榜自己遍阅各种争论然后显示自己逻辑强大中立客观一切以理性出发等等之类,后者的挺韩文大概是这个样子的:这里(这篇很长,很有阅读乐趣)……

当然个人观点首先是:韩寒的东西尤其是《三重门》或者《求医》这样社会价值仅限于畅销的作品有没有人代笔有个毛的质疑意义。不过既然有人质疑了,而且质疑到现在这个份上了,用某大V的话说这就变成了信仰问题,信者恒信,疑者恒疑……但很神奇的是现在的主流质疑们使用的词汇是“ 常识加逻辑与奇迹加信仰之间的争斗 ”(赵鼎新语)……搞得我很无语,不是说我多信仰韩寒,而是韩寒的东西有到奇迹和信仰的程度么?(是的,我是不信韩寒有人代笔的)

我仿佛记得高中的时候大概是流行过这么几本描写年轻人的书:《花季·雨季》、《三重门》、《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以及个人看了不知道别人看了没有的《男生贾里》《女生贾梅》《小鬼鲁智胜》……当年这几本小说我的看后反应如下:《花季·雨季》——为什么这书也能卖钱?我都比她强……;《三重门》——挺有意思,我也要写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台湾房子好贵,这书真能扯;《男生贾里》系列——这才是小说啊!

现在居然《三重门》在倒韩阵营的口中被解读为学贯中西古今,文字有洁癖,处处有火花……行文可比钱钟书,英语至少有专八的这么一个玩意……然后我就震惊了……我当年看的和他们说的是同一本《三重门》么?然后我就又翻了一个头来看,发现还是我印象中那个处处抖机灵的样子,没有看出来多少天才的痕迹,当然我还是写不出来到那个水准的东西……不过考虑到写作从来都不是诚实的玩意,回头在我写的东西里塑造一个我想看到的我就好了……咩哈哈

对……写作在我看来从来都是不诚实的东西,所以看到那些对文章具体细节的质疑我真是欲吐血不能,我一个不出版不用注意自己文字中形象的孩子也会常常写下一些并不存在的故事,何况是要写字吃饭的人写下一些并不能证实(或证伪)的字句……莫非我写了“黄汤常使醉”就说明我是酒精饮料爱好者么?更关键的是,说明我常常有钱买酒精饮料么?-_-b


而且因为这样的不诚实,谁TM也不会完全记得自己写过什么东西,考虑到一个人甚至不能100%记起自己昨天做过的所有事,记住自己写下的每一个字那绝对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除了极度自恋一遍遍诵读自己作品的孩子,忘掉一部分才是常理吧……那么人物,故事,甚至整本书呢?……我翻出了高中的手稿,作为一个记忆力还不错的孩子,发现连主角的名字我都忘了,更别提是为啥要取这么一个名……郝若晓……是好弱小的意思么?真TND的蛋疼……金庸要是记得朱长龄,就不会让丫一直进退不得就没了他的线,别提网上各种坑爹的小说,《诛仙》里作者忘了填的坑要数起来都能堆一米多高……那些都还是写着写着就忘了的……不过当然这又犯了情境代入的逻辑错误,所以其实我说的就是,我不信……骂战这种事,哪有公正客观可言……

——————远目的分割线——————

不太久之前我跟阿标同学说:“韩寒这个事对我来说唯一的意义就是说明国内的危机公关事业还多么幼稚,如果立志于这方面发展的话还能有很不错的发展空间。” 不太久之后我才意识到,韩寒这场失败的公关其实于我更大的意义在于我成功的发现了阿标同学的情商和我的一样低,而我其实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热爱阿标同学……她老人家爱干嘛真是和我半毛钱关系没有的存在......

而发现自己并不那么在乎一个人之后的心情是出奇轻松的,因为忽然之间很多事情就有了合理的解释……比方说阿标同学的情商可能并不比我的更低,只是她的内心深处可能也像我不在乎她一样的不在乎我而已……其实我俩的观点常常不同,但是以前别的话题中俺完全没有发现这种事实上的互不在乎来着……事实上要不是SB同学那种对陌生人的当面谩骂震撼到了我,然后回过味来才明白这种不在乎深植已久,还不知道俺自动过滤的这个功能还会开多久……所以心理距离这种东西真是种微妙而神奇的玩意,每次都被trick到真是让人有点略感不忿,还是要努力学习心理学么?……单子上要干的事怎么总是越积越多然后完成得越来越慢? 皑皑

……好像又跑偏了,俺的议论文似乎历来就是这个调调,也不爱摆事实说论据啥的,直接就结论了……好在反正也是自娱自乐的东西,无所谓啦

2012年2月20日星期一

老二和老徐

引子:今儿老徐在围脖上怒斥我和老二:“你们两个起腻有意思不嘛?”,让我噗地笑出声来……想想这几年,还能让我笑出声来的真人,也就是一班的这些活宝贝儿们了……稍微写一下,看看还能怀念起多少来……

——2.16补引子:上面这段是好多天以前写的,本意是想起头怀念一下高中时代,但是越铺越大的摊子着实是有点震撼到了我,所以还是紧着最想表达的先写了,万一真想完成这个大工程的时候,再把这篇揉碎了加到里面去好了……


————————正文开始的分割线————————

一 直觉得高中生活是必须有外号的……除非你的名字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否则混高中没有个外号啥的是很不体面的一件事,显得大家都不把你当自己人看待的感 觉……而且往往一个群体里的外号都是有某种系统性特征的,在我班来说,老字辈就是一个比较流行的命名方式……老徐和老二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 尽管这两个称呼的来历基本上是完全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这一点也不妨碍大家淘汰他俩的大名。并且似乎是一种互相激励的机制在起着作用,在嘈杂的场合或者远距 离的情况下你如果真叫他们大名的话未必有叫外号的效果来得好……须知道我班的外号普及程度是连家长们接电话听到各种诡异昵称也可以自动无缝切换的……那么 再介绍一下主人公:一个是面相老成的老徐,一个是也许真的在家行二的老二……

我先有印象的是老徐……老徐在高中三年的耀眼光芒是有点让俺不能直视的,这哥们对语言的天生敏感和一种难以言传的潇洒态度让他毫无压力的成为了我班风云人物……别人口中再平淡的话语到了他嘴里都能变成神奇的段子,他声音的表情或者重音的落点总让我们不自觉的陷入疯狂……在那个时候,基本上每天每月他都能找到一些新的语言点来激发全班模仿的热 情,然后以此为圆心扩散到其他班的孩子甚或我们的家人朋友圈子里去,再然后……过上几个月甚至是几年,听到一个完全不相干的孩子对你重复这样的表达方式, 你眼前就不禁浮现出老徐的脸来……(插一句,如果有天我写完了方言秀的本子,第一个想要找来试镜的肯定是老徐)

在那一拨拨老徐引领或者参与推广起来的潮流中,他却从来不会太为这些潮流仪式所困,这也每每让我心生佩服……比较典型的事例是某一段我们疯狂流行着随时随地蒙人眼睛让 猜人名这个活动……除了几个神圣不可侵犯的孩子,几乎全班都陷入了互蒙的大圈,直到有人疯狂的去蒙了老徐的眼睛——作为这个活动可能是最积极的参与者,老徐基本上每天要作案五到十起。我班的孩子基本上都被他蒙过——于是大家都在哄笑中看着老徐怎么被报应上身。就在干扰者们已经各就各位准备发出诱导性噪音的时候,老徐缓缓的把双手抱在了胸前,然后说出了一句至理名言:“老子有的是时间,看你要搞好久……反正下课只有十分钟”……作案的孩子迅速意识到了事情主导权的转移,然后郁闷的放开了双手……直接导致了这个游戏在我班汹涌流行不到一周后迅速退出历史舞台……现在想来,当年人家老徐就已经突破了窄巷思维,领悟到了第 七感,非是吾辈敢望其项背耳……

在那三年,老徐在我班的影响力巨大而无形到我们都忘了它的真实存在,等我真正意识到这一点却是毕业以后的事……大概是大学时期我某次搬家请同学们到新房里认门,穿梭不停的我最常听到的问题却都是指向老徐的:“老徐,厕所在哪?”“老徐, 杯子在哪?”“老徐,这边最近的小卖部在哪?”……我和老徐同时崩溃:“这**不是老虎的家么?”(哦,对,我也是老字辈的)……我相信这就是人人爱戴的 样子……到昨天,有很多很多很多人记得他的生日……

在这样的老公(对,老公,我班那个时候就已经腐得不可救药了)映衬下,老二的面目就要相对模糊一些……那时候我还不知道他是一个深入骨髓的文艺青年,不知道他听摇滚,看春上村树,背包游,玩摄影,听相声或者是为爱感 伤,那时候我眼中的他就是一个球迷……那是他在某一次高考模拟卷作文里高调说过的,也是我第一次看见有人在考试作文里用上了“拥趸”这样的字眼,自此后刻 骨铭心的记住了他米兰球迷的身份……插一句,当然我这么用力的记得他的考试作文不只是因为我也号称米兰球迷,而是第一次震撼的看到了真人的文字驾驭竟然是 可以如此的飘逸洒脱(还是在限时考试的卷子上),于是心悦诚服的接受老爸对我文字天赋的判断:确实有人生来是干这个的,而我不在此列。

老二对足球的热爱不只体现在心灵和行动上,也体现在他的长相上……以至于在老二之外,他还有一个常用的外号叫里瓦,酷似瓦刀脸巨星的他并不因为我们以此调侃 他为“你娃儿多”而纠结,很多时候显得更像是为了这张脸和足球的关系而高兴。当年我班球队里,他的位置似乎是前锋,但总是湮没在大部队的背景之中。而他和 老徐形影不离的出现方式也常常让我感受不到他的存在………

老二现在是工程师,但会写很长的blog,那种让我看了笑着笑着会心酸的东西,而他也是这个blog为数不多的常规读者之一。我总觉得是互相阅读让我们真的开始熟悉起来……但又隐约能感到他对这种熟悉方式的抵触,这种若 有若无的心理距离定位差甚至一度困扰了我,让我觉得自己成了窥私客……但他的blog确实很好看,所以我也就放下他老人家的感受一路追捧……然后,他就停 止更新了(当然不是我偷看的原因,哈哈)

在那些文字里,老二对户外和摄影的热情总是能深深的打动我,尤其在他忘记用 文艺范来追溯那些前世今生的时候……小清新的时间地点人物用话痨的方式来表达很是符合我的阅读乐趣,看着他去了那些我想去而没有去的地方,做了很多我想做 而没有做的事,精进了我想精进而最终不够热爱而放弃的技术,过着我想要的理想和现实夹缝中脚踏实地的生活……自嘲着自疑着自给自足着……真实着……

(未完待续)

2012年1月26日星期四

生活应该充满阳光

最近又是心灵荒芜期,即使俺天天使劲往肠肝肚肺里搜也扒拉不出来什么憋着要往外倾诉的东西,大概是看卷福用脑过度的过,又或许心无增减才是最低碳的生活方式……不管怎么说,至少自迷恋卷福和二缺而促成的大量英音影视剧作观摩是个好事,连never mind the buzzcocks我都听会了回头应付newfie口音啥的还不是小菜……嗯哼……(虽然真的没有什么余力共鸣……-_-b)

和心灵空白相映成趣的状态是最近体力上的连续透支,又是一趟趟的搬家……俺这折腾的娃啊……不过为了那一扇可以见到金色海面的窗户,再折腾一些又如何……不折腾,生活怎么会改变涅……与知不具君共勉……

2012年1月18日星期三

夜深沉

上次回国的感想还没来得及刷浆,这次回国的小材料们又垒上了墙头,时光荏苒,故事剥落,再不写就又不知道忘剩下了些什么……加上老二同学的真心呼吁,还是一勺烩了这些物去人非的沧桑安心上路的好……

跨年的时候有酒,但来的人比以往要少……好些聚会常驻演员们都换了剧组做了家庭喜剧的主角,好些铁杆甚或连龙套都排不出档期来跑了……所以就那么十来个人走了一下过场……凌晨收戏的时候,似乎是好些人都喝大了……

自然是没有我的份……在他们面前我总是需要庄重的,一多半是出于我总能在他们眼中看到的那种年少时的热诚,总觉得不能负了我在他们眼里尚存的那一丝理想主义光辉,我甚或认为在他们的心中过于精神的我常常不具备性别的要素~~~(当然也有可能因为过于平庸的外貌特点,存疑)……而酒后失态总是于理性形象不沾边的,于是大家总尽力避免这样的情形发生在我的身上……

所以当节目进行到“酒后诉心声”阶段,我就异常繁忙起来……不过好在是常演常新的剧目,也不难搭戏,客串两场下来就有了些小心得小trick还可以兼顾K歌事业……眼前的一切和六个月前那个浮华的夏天似乎如此不同,那时候总看见眼前的人事物拼命伸展的态势……这次再见,又似乎大家只是岁月静好着脚踏实地,仿佛那些张牙舞爪只存在于我的想象……嗯,上一拨的想象里面……考虑到大家协同同步转化的可能性极之微小,合理推断便是我的视角发生了巨大转变,联想到这一两年我似乎进入了从来没有过的价值观剧烈变化期,饭量急剧萎缩期,对异性外貌开始有所评级期等等……一系列正常人青春期后的症状,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是不是说我还有机会长高呢??Hmmm~~

2012年1月9日星期一

千层饼

答应小郭的千层饼食谱写一下:这个方子是在参考了几个网络食谱的基础上写的……其中比较重要和图片比较漂亮的是这个: http://www.meishichina.com/Eat/Nosh/201001/75244.html

考虑到以上这篇说了不让转载,图片我也就不引了,相当有操作性的一个食谱,如果你看了那个其实不看我下面要写的这个也可以……

所谓千层饼,其实就是利用不同比例的油、水和面粉混合之后不同面团之间的不和,加热离间它们,然后得到一种离心离德,层次分明的口感……LOL

下面说一下做法:

1.制作水油皮和油酥

一般来说,只加油的这一坨叫油酥,油和水同时加下去的叫水油皮……或者油水皮,这个名字不重要哈~~重要的是这个水和油的比例,以及两个面团之间分量的比例……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对不同牌子的面粉,不同筋度的面粉,甚至是不同的室温下操作来说,这个比例可能都会有出入,更别提不同人的不同口味了,所以我还是觉得做饼子什么的以实践出真知为主,纠结于食谱细节就大可不必了……

一般来说,油酥的分量最好比油水皮的少一些,因为下一步是需要把油酥整个包进油水皮的,个人经验大概控制在油酥和油水皮的面粉用量在2:3到3:4之间比较好。

分好面粉之后,就可以直接拌面团了……油酥比较好办,加猪油也好,加植物油也好,你加下去的油只要能把整个面团捏起来就好了,如下图碗内所示:

水油皮的比例就见仁见智了……我上面引用的这个食谱使的是水80克,油60克,面粉200克……这个比例我个人觉得有点太硬,一般来说我会随手多加点水-_-b,对了,别忘了在水油皮里放点盐糖调味,如果你喜欢的话,搞点黑胡椒粉也可以……看馅儿你使什么了


2.和馅

面团们弄好之后搭上湿纱布醒面的这段时间,你就可以捣鼓馅儿了……个人比较喜欢的有猪肉茴香,虾肉猪肉香菇的三鲜,以及牛肉大葱等等,完全是自由发挥的板块……大概提两点做馅儿的tips:第一,不管什么肉,最好都肥瘦搭配着,没有油气的饼子做出来是很煞风景的……;第二就是加鸡蛋清比放淀粉强……


3.擀皮包饼子……

这一部分包含了本次烹饪活动的主要体力劳动,并且还是个重复重复再重复的过程,所以建议先上厕所……

好吧,说正题……在这里你需要按照你的个人喜好把水油皮和油酥分成数量相等的两堆剂子,拿刀切2的倍数比较好掌握,像我这样无所谓的孩子就拿手捏了,大小反正出入点也无所谓……

分好剂子之后把油酥用水油皮包起来,然后擀长擀平,卷起来,继续擀长擀平,再卷一次,然后擀平擀圆,放馅儿……包好

(图请参考头上的那个食谱)

4.做熟……

一般来说,酥饼子做好了无非就是煎和烤两条路……当然,炸也应该可以,不过个人比较节约,没玩过那个……如果你一次做得比较多的话,用烤箱是最经济的选择,一个个煎太费事,尤其是饼子比较大比较厚的时候……烤的话还可以刷点之前做馅儿剩的蛋黄在面上,上色超快……

烤箱预热180,然后烤到两面黄就好了……煎的话是平底锅放少量油,入锅洒水两面煎至金黄……

下面的这两张图是当初烤的牛肉茴香馅饼,面上没有做什么刷蛋液洒芝麻之类的手脚,略显单调……还是第一次试验的时候照的,后面就都是烤出来就直接落了肚皮,俺是懒孩子……


嗯,希望对小郭小池同学有用……

2012年1月8日星期日

流水一方~~

趁着圣诞回了一趟国,各种没时间和懒惰之下,和通常的世界隔绝了那么一会儿……然后就错过了韩三篇,网络售票,以及各种常用社交feed……不过与此相对的,俺就有时间体验了各种实名制……

实名制在天朝到了一个什么程度呢……有金钱往来的东西自不必说,如银行手机水电宽带提供商等等,各商场的积分打折贵宾会员卡们也都是持身份证办理,连到了首都机场上免费wifi都得刷一下身份证……可事实上实名制是极度消耗社会资源的东东,造假成本不高而数据量大得可怕,我确实的怀疑大部分终端妥善保管这些信息的能力…………然后各大网站的明文密码泄露事件就出现了……作为数据来说……用户名密码本质上和身份证号有神马区别涅?数据安全这玩意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就四处收集数据,我有时候真不理解天朝把大量资源耗费在这上面到底是为谁辛苦为谁忙~~

实名制以下让俺崩溃的是国内物价~~虽说贵阳城名字里就带个贵字,这几天不见商品标价也是出离了俺的想象,二线铺位里不知名的衣服裙子们都基本上千,你别嫌贵,还不打折~~当店员们都带着开张吃三年的气势坚决不讨论价格的时候,大家都跟淘宝较劲也就变得可以理解了………所以当俺昨儿奔赴大农村购物第一线,看着满眼的两位数和extra **% off就真心飙了泪,挡都挡不住~~
 
不过让人欣喜的是国内的版权视频事业似乎是终于略有小成了,起码是各个上市视频网站们都正经八百的划上了势力范围……什么剧都有得看,还很心安……大爱的Sherlock居然也就瞬间高清上线了,还是授权的……如果在天朝我不需要吃饭穿衣该多好……看着各种视频和便宜书,不亦乐乎……

然后需要记叙的就是和同学们的见面……老二同学点名说了希望见到的总结……倒是想法很多,一会时差觉睡醒就起来捣鼓……


2011年12月18日星期日

windows系统刷中文工具……vistalizator

因为个人应用的低标准,已经很久没玩机子的系统建设了,连手机系统都懒得刷……直接导致这次要给老爸弄新本的时候手边完全没有中文系统盘这样的东西……然后因为时间紧迫,在动身回家之前从头下各种系统盘亦不太现实,更别提各种零零散散的驱动以及可能带来的不兼容等等问题……而且老实说给爸妈用的东西还是最好留着一键恢复什么的免得出问题之后各种电话联系肝火旺盛等等,google了一下,直接装语言包比较适合这种情况……还可以让老爸玩玩预装软件什么的

vistalizator这个软件就是支持非ultimate版直接装语言包的,半个小时搞定……完全不用重装,支持vista和windows7……好用到俺顺手一道把手上其他的本全都给汉化了……广告一下……附地址:

http://www.froggie.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