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8日星期二

又见导演分裂……关于《the greatest game ever played》

话说这几日在公海上漂流,6AM-6PM的白班值得俺来是进气多出气少,正事嘛也干不成……考虑到船上DVD不少,那就淘碟玩吧……偶尔翻出来一张shia labeouf早两年的《the greatest game ever played》(顺道腹诽一下中文名那个“那些最伟大的比赛”,也不知道翻译的哥们打哪看出来是复数的,顺手加这个“些”不知道是为了甚-_-b.《果岭争雄》明显就顺耳多了),好奇心大起……这孩子也算是爆红的典范了,并且后市还持续看涨,一部又一部的商业巨作哭着喊着的让他主演,手都折腾断了也得加班加点拯救地球,看看他在康斯坦丁之前的表现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一部片看下来,四五年前的小孩一点也没比现在青涩稚嫩多少,除了皮肤比现在还吹弹可破之外,外嫩里焦的演绎方式和角色安排乃至台词风格跟后来大红的这些片也没咋大区别,倒是导演总在老老实实走完小强征服世界的流水故事线和多少来点贵族运动平民化的历史意义之间不断摇摆颇有点导演分裂症的典型症状,让俺印象深刻,并不时浮现出一些相熟的面孔来与之相映,煞是有趣……

——————说电影的分割线——————

话说电影中的这个故事乃是1913年高坛的一段惊心动魄的传奇:是年美利坚公开赛巅峰一战,各路高手为争夺高坛至宝——油爱死呕盆齐聚麻省。初只见杆起如流云,球落如星雨,不时人声渐稀,可辨birdie声声,bogie阵阵。数日后,唯余二人立于果岭之上对峙,正是当时一统江湖的Harry Vardon与后来名震高坛的Francis Ouimet。没有人曾看清他俩之前的出杆,更没有人知道最后的三个洞发生了什么,无数在场的观众只看到Harry微笑的收杆,留下一句“你赢了”,便东渡而去……此战过后,美国平民高尔夫蓬勃发展,人才辈出,整个高球运动焕然一新………呃,不好意思忍不住演义了一下,反正基本情况属实,各位照个人口味斟酌着看吧……

俺主要想强调的是,按说这场比赛有两个主角:一个是单挑旧世界一战成名的毛头球童,一个是冠军拿到手抽筋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超级球星;一个来自平民们的新乐土;一个生长在绅士的大本营;一边是英雄不问出处的美国梦,一边是上流门槛不可逾越的英伦风……如此之多的象征意义集合在一场比赛,这样足够有戏剧性的真人真事也才是这片为什么有资本叫the greatest game的原因。

然而,这片是美国片,这场比赛也确然是美国人赢了,于是全片的叙事重心就转移到了挥青铜球杆的francis头上。而拿黄金球杆的Harry Vardon则变成了小强路上的背景画。本来,如果电影真完全这么拍了,也算一个说得过去的策略,毕竟disney典型的爆米花励志片也还是招人待见的,可但是,但可是,导演给分裂了……

除去浓墨重彩又爆米花式的小强成长记之外,导演还下了不少力气烘托和铺垫男二号的强大和在主人翁心中的偶像地位,以便在最后成就落差更加大的戏剧高潮……可这个力度实在是多少有些尴尬:要么你给出片子30%-40%篇幅往死里塑造黄金Harry的立体形象,要么你就直接带入一个传说中的高大全一维标杆让主人公去爬……像这种说了童年卡一下回来就3届冠军了的半吊子劲头实在是让人有些倒了胃口,加上导演还不时想在介绍不足的情况下深入三巨头之一的内心世界,妄图表现一把他对英国贵族阶层既渴望认同又根本对立的情绪……还用上了童年阴影象征这种高难度的东西,就那么点篇幅您怎么玩?并且还为了这个割裂镜头风格,整些不必要的蓝幕糖水片来冲击观众视觉…………一不该啊二不该,你不该死乞白赖往男二号上带,偷偷摸摸带你也没有关系阿,你不该弄出四个黑衣人来;三不该不该啊四不该,你不该没事要弄冷门题材,一般冷门他也没有关系阿,你不该碰超级难拍的高尔夫比赛;五不该六不该,你不该几百万投资就闹开拍,老老实实拍点风景你也没有关系啊,为虾米你要特写过去特写过来?…………呃,不好意思没忍住又演义了一下,基本情况依然属实,列位依然自行斟酌 ╮(╯▽╰)╭

当然这片还是有一个大亮点要表扬的,那就是Josh Flitter出演的杆弟eddie,小孩在片里时长不多,但碎嘴子的台词一点不输一直死得很困难的John McClane大叔,加上小孩的确是精灵可人,一脸真灿烂让人忍俊不禁,disney家出品的童星还是很有质量保证的……

——————————脱离电影的分割线————————

似乎什么界的传奇在80年代以后都越发少了,想想也是,这年头等接受完正常教育走入社会都直接进入大龄青年范畴了,早就没了什么横空出世的惊喜……要不然一虚拟的贫民窟百万富翁也不至于搞得群情激奋……皑皑皑,越来越有序的世界也越来越无趣了……

1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