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5日星期四

谥法解&谥号片谈(zz)

Entry 谥法解&谥号片谈(zz)

entry 2006-1-20, 00:40 AM
謚法解

惟周公旦﹑太公望開嗣王業,建功於牧野,終將葬,乃制謚,遂睳謚法。
謚者,行之多;號者,功之表;古者有大功,則賜之善號以為稱也。
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名謂號謚。

民無能名曰神。不名一善。
靖民則法曰皇。靖安。
德象天地曰帝。同於天地。
仁義所往曰王。民往歸之。
立志及觿曰公。志無私也。
執應八方曰侯。所執行八方應之。
賞慶刑威曰君。能行四者。
從之成腢曰君。民從之。
揚善賦簡曰聖。所稱得人,所善得實,所賦得簡。
敬賓厚禮曰聖。厚於禮。
照臨四方曰明。以明照之。
譖訴不行曰明。逆知之,故不行。
經緯天地曰文。成其道。
道德博聞曰文。無不知。
學勤好問曰文。不恥下問。
慈惠愛民曰文。惠以成政。
愍民惠禮曰文。惠而有禮。
賜民爵位曰文。與同升。
綏柔士民曰德。安民以居,安士以事。
諫爭不威曰德。不以威拒諫。
剛強直理曰武。剛無慾,強不屈。懷忠恕,正曲直。
威強敵德曰武。與有德者敵。
克定禍亂曰武。以兵征,故能定。
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
誇志多窮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窮極。
安民立政曰成。政以安定。
淵源流通曰康。性無忌。
溫柔好樂曰康。好豐年,勤民事。
安樂撫民曰康。無四方之虞。
合民安樂曰康。富而教之。
布德執義曰穆。故穆穆。
中情見貌曰穆。性公露。
容儀恭美曰昭。有儀可像,行恭可美。
昭德有勞曰昭。能勞謙。
聖聞周達曰昭。聖聖通合。
治而無眚曰平。無災罪也。
執事有制曰平。不任意。
布綱治紀曰平。施之政事。
由義而濟曰景。用義而成。
耆意大慮曰景。耆,強也。
布義行剛曰景。以剛行義。
清白守節曰貞。行清白執志固。
大慮克就曰貞。能大慮非正而何。
不隱無屈曰貞。坦然無私。
闢土服遠曰桓。以武正定。
克敬動民曰桓。敬以使之。
闢土兼國曰桓。兼人故啟土。
能思辯觿曰元。別之,使各有次。
行義說民曰元。民說其義。
始建國都曰元。非善之長,何以始之。
主義行德曰元。以義為主,行德政。
聖善周聞曰宣。聞,謂所聞善事也。
兵甲亟作曰莊。以數征為嚴。
叡圉克服曰莊。通邊圉,使能服。
勝敵志強曰莊。不撓,故勝。
死於原野曰莊。非嚴何以死難。
屢征殺伐曰莊。以嚴厘之。
武而不遂曰莊。武功不成。
柔質慈民曰惠。知其性。
愛民好與曰惠。與謂施。
夙夜警戒曰敬。敬身思戒。
合善典法曰敬。非敬何以善之。
剛德克就曰肅。成其敬使為終。
執心決斷曰肅。言嚴果。
不生其國曰聲。生於外家。
愛民好治曰戴。好民治。
典禮不愆曰戴。無過。
未家短折曰傷。未家,未娶。
短折不成曰殤。有知而夭殤。
隱拂不成曰隱。不以隱括改其性。
不顯屍國曰隱。以閒主國。
見美堅長曰隱。美過其令。
官人應實曰知。能官人。
肆行勞祀曰悼。放心勞於淫祀,言不修德。
年中早夭曰悼。年不稱志。
恐懼從處曰悼。從處,言險圮。
凶年無谷曰荒。不務耕稼。
外內從亂曰荒。家不治,官不治。
好樂怠政曰荒。淫於聲樂,怠於政事。
在國遭憂曰愍。仍多大喪。
在國逢骨曰愍。兵寇之事。
禍亂方作曰愍。國無政,動長亂。
使民悲傷曰愍。苛政賊害。
貞心大度曰匡。心正而用察少。
德正應和曰莫。正其德,應其和。
施勤無私曰類。無私,唯義所在。
果慮果遠曰明。自任多,近於專。
嗇於賜與曰愛。言貪□。
危身奉上曰忠。險不辭難。
克威捷行曰魏。有威而敏行。
克威惠禮曰魏。雖威不逆禮。
教誨不倦曰長。以道教之。
肇敏行成曰直。始疾行成,言不深。
疏遠繼位曰紹。非其弟過得之。
好廉自克曰節。自勝其情慾。
好更改舊曰易。變故改常。
愛民在刑曰克。道之以政,齊之以法。
除殘去虐曰湯。
一德不懈曰簡。一不委曲。
平易不訾曰簡。不信訾毀。
尊賢貴義曰恭。尊事賢人,寵貴義士。
敬事供上曰恭。供奉也。
尊賢敬讓曰恭。敬有德,讓有功。
既過能改曰恭。言自知。
執事堅固曰恭。守正不移。
愛民長弟曰恭。順長接弟。
執禮御賓曰恭。迎待賓也。
芘親之闕曰恭。修德以蓋之。
尊賢讓善曰恭。不專己善,推於人。
威儀悉備曰欽。威則可畏,儀則可像。
大慮靜民曰定。思樹惠。
純行不爽曰定。行一不傷。
安民大慮曰定。以慮安民。
安民法古曰定。不失舊意。
闢地有德曰襄。取之以義。
甲冑有勞曰襄。亟征伐。
小心畏忌曰僖。思所當忌。
質淵受諫曰厘。深故能受。
有罰而還曰厘。知難而退。
溫柔賢善曰懿。性純淑。
心能制義曰度。制事得宜。
聰明叡哲曰獻。有通知之聰。
知質有聖曰獻。有所通而無蔽。
五宗安之曰孝。五世之宗。
慈惠愛親曰孝。周愛族親。
秉德不回曰孝。順於德而不違。
協時肇享曰孝。協合肇始。
執心克莊曰齊。能自嚴。
資輔共就曰齊。資輔佐而共成。
甄心動懼曰頃。甄精。
敏以敬慎曰頃。疾於所慎敬。
柔德安觿曰靖。成觿使安。
恭己鮮言曰靖。恭己正身,少言而中。
寬樂令終曰靖。性寬樂義,以善自終。
威德剛武曰圉。御亂患。
彌年壽考曰胡。久也。
保民耆艾曰胡。六十曰耆,七十曰艾。
追補前過曰剛。勤善以補過。
猛以剛果曰威。猛則少寬。果,敢行。
猛以強果曰威。強甚於剛。
強義執正曰威。問正言無邪。
治典不殺曰祁。秉常不衰。
大慮行節曰考。言成其節。
治民克盡曰使。克盡無恩惠。
好和不爭曰安。生而少斷。
道德純一曰思。道大而德一。
大省兆民曰思。大親民而不殺。
外內思索曰思。言求善。
追悔前過曰思。思而能改。
行見中外曰愨。表裡如一。
狀古述今曰譽。立言之稱。
昭功寧民曰商。明有功者。
克殺秉政曰夷。秉政不任賢。
安心好靜曰夷。不爽政。
執義揚善曰懷。稱人之善。
慈仁短折曰懷。短未六十,折未三十。
述義不克曰丁。不能成義。
有功安民曰烈。以武立功。
秉德尊業曰烈。
剛克為伐曰翼。伐功也。
思慮深遠曰翼。小心翼翼。
外內貞復曰白。正而復,終始一。
不勤成名曰靈。任本性,不見賢思齊。
死而志成曰靈。志事不□命。
死見神能曰靈。有鬼不為厲。
亂而不損曰靈。不能以治損亂。
好祭鬼怪曰靈。瀆鬼神不致遠。
極知鬼神曰靈。其智能聰徹。
殺戮無辜曰厲。
愎很遂過曰刺。去諫曰愎,反是曰很。
不思忘愛曰刺。忘其愛己者。
蚤孤短折曰哀。早未知人事。
恭仁短折曰哀。體恭質仁,功未施。
好變動民曰躁。數移徙。
不悔前過曰戾。知而不改。
怙威肆行曰丑。肆意行威。
壅遏不通曰幽。弱損不凌。
蚤孤舖位曰幽。舖位即位而卒。
動祭亂常曰幽。易神之班。
柔質受諫曰慧。以虛受人。
名實不爽曰質。不爽言相應。
溫良好樂曰良。言其人可好可樂。
慈和篃服曰順。能使人皆服其慈和。
博聞多能曰憲。雖多能,不至於大道。
滿志多窮曰惑。自足者必不惑。
思慮不爽曰厚。不差所思而得。
好內遠禮曰煬。朋淫於家,不奉禮。
去禮遠觿曰煬。不率禮,不親長。
內外賓服曰正。言以正服之。
彰義揜過曰堅。明義以蓋前過。
華言無實曰誇。恢誕。
逆天虐民曰抗。背尊大而逆之。
名與實爽曰繆。言名美而實傷。
擇善而從曰比。比方善而從之。
隱,哀也。景,武也。
施德為文。除惡為武。闢地為襄。服遠為桓。剛克為僖。
施而不成為宣。惠無內德為平。亂而不損為靈。由義而濟為景。
余皆象也。以其所為謚象其事行。
和,會也。勤,勞也。遵,循也。爽,傷也。
肇,始也。怙,恃也。享,祀也。胡,大也。
秉,順也。就,會也。錫,與也。典,常也。
肆,放也。康,虛也。叡,聖也。惠,愛也。
綏,安也。堅,長也。耆,強也。考,成也。
周,至也。懷,思也。式,法也。布,施也。
敏,疾也,速也。載,事也。彌,久也。



谥号片谈

谥 号,通常情况下是指有一定晶阶地位、社会影响或特殊事迹的人死后,由国家给予的特殊称号。曹操《置屯田令》中有"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 语,这"孝武"两字,便是汉朝皇帝刘彻的谥号。又如晚清士绅论及"同光中兴"时,辄称"曾文正"、"左文襄"、"李文忠",即分别用谥号尊称曾国藩、左宗 棠和李鸿章。"谥"字的解释,本身就具有"称"或"号"之义,因此给"谥"的过程及相关规定便称"谥法"。又因人死得谥后,多称谥号而不再称名字,所以谥 法又叫作易名礼或更名典。
谥号是中国传统姓名文化的一个部分,谥法则是中国丧葬礼仪中用以划分生死界限的一个重要环节,《礼记·士冠礼》中称"葬 而谥"。谥法的产生,通常有黄帝作谥和周公作谥两说,后者更有影响。战国时有人假托周公撰成《逸周书·谥法解》,说是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后,将安葬战 死在沙场的众生,乃制谥法,用谥号来概括死者生前的事迹。惟人之行为,有善恶之分,所以谥号也有褒贬之别。做坏事的得恶谥,有功德的得美谥,所? quot;行出于己,名生于人",死后的谥号率由生前的表现决定。处在善恶之间的,还有泛泛平平的人,即于恶谥美谥以外,得到一种表示一般哀悼的平谥。如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推翻王莽,削平割据,重新统一全国并恢复刘汉制度,得美谥曰"光武"。据谥法称"能绍前业曰光。克定祸乱曰武",褒扬之意显然。而隋朝 皇帝杨广,骄奢淫侈,昏暴无道,故得恶谥曰"炀",谥法云"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贬抑之意甚明。小皇帝刘炳,二岁登基,三岁送命,能干的坏事充 其量是把尿屙在御座上,功业更无从谈起,故得平谥?quot;冲",取谥法"幼少在位曰冲"之意。
国家给谥的对象,包括帝王、嫔妃、百官以及其他 建有功业、树有德行(如节妇烈女、孝子贤孙等)或卓有学问的人。皇帝是至高无上的,所以他的谥号一般是在继承者的参与下,由礼官议定,然后在圜丘祭天仪式 上宣布,这就算是由老天给他死去的"天子"加谥。尽管号有褒贬区分,但历代皇帝多得美谥,只有被篡位或亡国废杀之君,才有可能得恶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 曾以为"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遂下令废除这更名之典,定下以后皇帝名称按世代计数,自己是始皇帝,往后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 传之无穷。
皇后嫔妃、贵妇命妇的谥号,一般都是从夫谥或夫谥再加一字为本谥。前者如刘邦谥"高"、史称"高祖",故吕后亦谥"高",史称"高 后";后者如刘秀的妻子阴丽华,丈夫谥"光武",她谥"光烈","光"随夫谥,"烈"为本谥,史称"光烈皇后"。此外,皇族内诸王、公主的谥号,一般又在 前面冠以所封郡国名称。如唐高祖女儿有"平阳昭公主"者,"昭"是死后谥号,平阳则是生前封邑。
文武百官是国家给谥的主体,但是什么品阶以上才有得谥资格及拟谥程序等,历朝各代不尽相同。即使有规定,亦可因皇帝特旨而髓时打破,七晶知县效职勤劳可以给谥,九晶巡检没身沙场,也可以给谥。臣下的谥号,例由礼官拟出经朝廷授予,还允许其他官员驳议和死者家属上诉。
谥 号的字格,通常是一字和二字,唐宋时曾有过单谥为扬而复谥为贬的看法。唐代以后,为显示皇权特殊,谥号字格有拉长趋势,如李世民谥号为"文武大圣大广孝" 皇帝。此例既开,便一发而不可收拾,唐宣宗的谥号是18字,宋神宗谥号20字,明太祖21字,清高宗23字。不过谥号再长,关键还在于最后一字,如清高宗 谥号是"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我们在《末代皇帝》电影中,可闻太监背诵"纯皇帝"遗训,便是用简明谥号代称已故的高 宗。
追加谥号又叫追尊,做皇帝的经常给祖宗以及功臣的祖宗追加谥号,有时候给皇帝炼药的方士、哺乳的奶妈等,也受此"殊荣"。不少人连自己爷 爷、曾祖父的名讳也不知道,可有了皇上赐给的谥号后,也像模像样地供起牌位来。于是砍柴的樵夫、种田的庄户,都有了"安穆"、"庄简"等死后之名。
和 追谥相对应的有夺谥和改谥。夺谥体现了对死者的追加惩罚,如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谥"文忠",但未久即遭抄家,谥号亦被朝廷"回收",从此非但朝中不闻"张 文忠",连"'张先生'、'张太岳'称谓,绝以为讳"。改谥则有不同情况,如岳飞冤死无谥,到宋孝宗当国时才彻底平反,追?quot;武穆",这就是"岳 武穆"之名的由来。后来再改谥"忠武"。据说文武臣得通谥者以"忠武"最美,如诸葛亮、尉迟敬德、郭子仪、韩世忠等皆得此号,这是越改越美。反之如秦桧, 卒后谥"忠献",到宋宁宗时,改谥"丑谬",这又是"秦丑谬"之名的由来。
民国成立后,谥法随之从国家礼典中废除,但躲在紫禁城里的逊清小朝廷依然时有谥号"赐"赠遗老遗少。如罗振玉死于1940年,溥仪给谥号"恭敏"。另一方面,民间中私谥余绪许久未绝。

1 条评论: